2018全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进入调整期,“宽严并济”的政策环境之下,我国股权市场放慢了扩张的步伐,市场估值趋于理性,投资行业更加集中,创新型企业获得了更多关注。
十大”行业热度不减
2018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案例数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IT、互联网、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分别实现案例数2,180起、1,783起和1,340起,数量合计占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总数的比例为52.9%。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IT领域投资热度持续攀升,于2018年超过互联网成为了最热门行业。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18年我国软件业务收入达6.31万亿,同比增长14.2%;计算机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7%,利润同比增长4.7%。IT行业将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从细分领域来看,IT硬件、软件、IT服务全面发力,科技创新实力将成为我国进入全新科技时代的关键。新一轮的科技改革和产业改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领域版图和经济结构,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企业服务领域引领IT领域继续上涨;在5G技术的推动下,物联网、智慧城市发展将成为现实。
机构投资差异化减弱
从历年变化趋势来看,各类机构投资金额均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偏早期阶段的投资策略逐渐从“广撒网”向更高效、更精准的投资方式转变,机构投资决策更为审慎,普遍加强了对优质项目的筛选,并对看好的项目重点“押注”。中后期的VC和PE投资策略未发生显著变化,投资阶段略有前倾,机构避险意识增强更倾向将资金投入到头部企业。
2018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外币投资总规模已逼近人民币投资,单个外币投资事件的平均投资金额达到人民币的5倍。2018年投资金额排名前20案例中,13起均为外币投资,如蚂蚁金服140亿美元融资、今日头条30亿美元融资、京东物流25亿美元融资等。而人民币市场受政策和监管影响,资金面仍然紧张,预计外币融资将持续走强。
优质国资和战略投资者强势入局
随着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不断成熟,机构间的发展差异也日趋明显,头部机构的优势不断增强,二八效应凸显。一方面,由于国内金融监管趋严,股权投资市场资金趋紧,业绩良好、资源丰富且具有品牌的机构募资优势明显,资金向知名机构聚集;另一方面,知名机构凭借其规模和品牌优势,在投后管理和服务上面能够提供较大的资源和精力支持,更容易获得被投企业的青睐,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获取更多优质项目资源。
201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引导和鼓励中央企业和其他国有企业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设立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等,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创业创新中的作用。近年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以及各地方国资背景的基金陆续设立并持续活跃在股权投资市场。
另一方面,企业逐渐开始利用股权投资的方式达到战略驱动、核心业务赋能、新兴行业布局等目的,战略投资者也逐渐在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战略投资者背靠产业资源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因此获得众多优质创业企业的青睐。对创业企业来说,战略投资不但有利于其实现整合产业上下游商业生态的战略目的,还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新技术、拓展新领域。
川渝鄂等地区后发优势凸显
2018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案例数达到10,021起,是2010年的8.5倍。我国股权市场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地区产业的升级,一方面,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五地长期保持着创新创业的活力,积极响应“双创”政策;另一方面,四川、湖北、陕西等中西部地区基金引进高端人才,加速政策引导和支持逐渐显现出后发优势。
以四川为例,2018年实现生产总值超过 4万亿元,同比增长 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8.1%和 9.0%。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共设立政府引导基金69支,累计已募集规模1,108.99亿元。在政府资源的积极引导下,四川地区重点发展五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来源2018年《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2018年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265起,投资金额达166.43亿元,领跑中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