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西藏金葵花官网!
热线电话: 010-65289989

新闻中心

02
2022/09
  工信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通知提出,各地工业和信息化、市场监管、能源主管部门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科学规划和管理本地区光伏产业发展,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全国光伏市场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规范和标准引领,根据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特点合理引导上下游建设扩张节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避免产业趋同、恶性竞争和市场垄断。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引导各类资本根据双碳目标合理参与光伏产业。在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中,不得囤积倒卖电站开发等资源、强制要求配套产业投资、采购本地产品。   全文如下:   三部门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   工信厅联电子函〔2022〕20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市场监管局(厅、委)、能源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   近期,光伏行业出现阶段性供需错配、部分供应链价格剧烈震荡等情况,个别环节出现囤积居奇等苗头,有的地方出现割裂市场、区域封闭等问题,亟需深化行业管理,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为优化建立全国光伏大产业大市场,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立足长远目标,优化产业布局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市场监管、能源主管部门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科学规划和管理本地区光伏产业发展,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全国光伏市场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规范和标准引领,根据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特点合理引导上下游建设扩张节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避免产业趋同、恶性竞争和市场垄断。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引导各类资本根据双碳目标合理参与光伏产业。在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中,不得囤积倒卖电站开发等资源、强制要求配套产业投资、采购本地产品。   二、鼓励创新进步,规范行业秩序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能源主管部门要深入落实《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等政策,积极规范产业发展秩序,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应对照规范要求和相关标准。积极实施《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鼓励企业结合市场需求,加快技术研发和智能创新升级。支持企业创新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终端应用及重点配套材料、设备等供应链大数据平台,推广应用公平化、透明化在线采购、车货匹配、云仓储等新服务,提高供应链整体应变及协同能力。为促进削峰填谷和产业链稳定,鼓励有关企业及公共交易机构等合理开展多晶硅及电池等物料储备,严禁囤积居奇。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强化跨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光伏行业领域哄抬价格、垄断、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加强系统对接,深化全链合作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能源主管部门要有效利用国内光伏大市场,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对接交流。落实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精神,统筹推进光伏存量项目建设,加强多晶硅等新增项目储备,协调手续办理工作,根据下游需求稳妥加快产能释放和有序扩产。鼓励硅料与硅片企业,硅片与电池、组件及逆变器、光伏玻璃等企业,组件制造与发电投资、电站建设企业深度合作,支持企业通过战略联盟、签订长单、技术合作、互相参股等方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引导上下游明确量价、保障供应、稳定预期。指导协会、企业等定期发布真实客观的供需信息,严禁发布不实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对接不通畅等问题,加快建立产业链供需对接和智能光伏产业公共服务等平台,支持上下游企业以资本、技术、品牌为基础开展联合攻关,推进产业提质、降本、增效。   四、支持协同发展,稳定产业供需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能源主管部门要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产业经济发展,引导企业稳固供应链,提升产业链水平,共同推进产业协同发展,保障光伏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转。加强企业跟踪服务保障,开展精准对接,协调解决企业难题,确保企业稳定生产运行。加强区域协调和部门协同,共同推动解决疫情期间的复工复产、物流配送等问题,确保重点区域畅通循环,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加强光伏行业运行监测,推进实现动态监测、风险预警和政府决策快速响应,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光伏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碳足迹核算,加快废弃组件回收技术、标准及产业化研究。   五、坚持统筹发力,加强宣传引导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市场监管、能源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引导企业解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新困难和问题,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研究院所、检验检测机构、计量技术机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专业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指导适时开展高峰论坛、专项对接等活动,推进行业交流合作。鼓励各专业媒体开展光伏科普宣传和政策报导,提高公众认知水平。坚持企业在市场开拓和上下游配套协作中的主体地位,相关企业要增强责任意识,合理确定生产目标和价格指标。坚持实事求是,不夸大事实、不跟风炒作,共同营造和谐共生、产业共赢的光伏产业新发展格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将及时通报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对存在问题的地方及企业开展约谈、告诫,对违法违规企业开展执法检查,对有关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宣传推广。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2022年8月17日
25
2022/07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22〕12号)的要求,人民银行、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发挥多方力量,促进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 《通知》强调,要切实改善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金融服务,稳定从业人员队伍,促进文化和旅游行业尽快恢复发展,发挥文化和旅游行业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通知》指出,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信贷服务。鼓励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提供贴息支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在降低文化和旅游企业融资成本中的作用。 《通知》要求,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优势,制定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企业名单。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会同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了解企业融资需求,与名单中的企业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抵御疫情影响,通过创新产品等多种方式,完善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信贷供给体系。 《通知》提出,要进一步拓宽文化和旅游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企业发行债券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文化和旅游企业资产及产品评估体系,支持盘活文化和旅游企业资产。鼓励采取多种措施稳定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队伍,改善对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征信服务。 《通知》强调,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沟通合作,创新工作方式,多措并举促进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切实做好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     附件: 中国人民银行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22〕12号)的要求,发挥金融管理部门、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金融机构各方合力,促进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深刻认识疫情对文化和旅游行业的影响,结合文化和旅游行业特点,切实改善对文化和旅游行业的金融服务,稳定从业人员队伍,促进文化和旅游行业尽快恢复发展,发挥文化和旅游行业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工作措施 (一)继续加大对文化和旅游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推动文化和旅游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运用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信贷服务。 (二)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文化和旅游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优势,制定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企业名单。各地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中心要积极发挥作用,主动了解并收集文化和旅游企业的融资需求信息,为落实各项金融支持政策提供保障服务,鼓励有条件的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中心发起成立行业纾困基金。 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会同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了解文化和旅游企业融资需求,与名单中的企业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进行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功能定位,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新发放贷款、展期或续贷等方式,积极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抵御疫情影响,不得盲目限贷、抽贷、断贷。 (三)完善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信贷供给体系。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业务及文化和旅游行业特点,优化对文化和旅游企业授信管理、内部评级、贷款审批、贷后服务及风险管理等信贷管理体系,提高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信贷服务效率。针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创新信贷产品,开展文化产品、景区收益权等抵质押融资,丰富文化和旅游企业信贷融资工具。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发挥文化金融专营机构、特色支行在改善和加强对文化和旅游企业信贷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四)进一步拓宽文化和旅游企业的融资渠道。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等要利用好已建立的“绿色通道”,简化业务流程,适度放宽信息披露制式要求,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建立适合本地文化和旅游企业的资产评估体系,鼓励文化和旅游各子行业探索建立本行业文化和旅游产品的价值评估体系,以利于进一步拓宽文化和旅游企业的融资渠道。支持各地根据当地文化和旅游企业特点、资产特性等盘活企业资产,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金融机构要做好相应金融服务工作。 (五)着力降低文化和旅游企业的融资成本。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利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相关政策,完善对文化和旅游企业金融服务的定价、风险转移及分担等机制,强化科技赋能,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金融服务效率。鼓励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依托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的文化和旅游企业的贴息支持力度。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在降低文化和旅游企业融资成本中的作用。 (六)改善对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就业和征信服务。鼓励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采取多种措施稳定从业人员队伍。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据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提供的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相关信息,根据贷款人申请,灵活采取合理延后还款时间、延长贷款期限、延期还本等方式调整还款计划,并依据调整后的还款安排报送信用记录。 三、工作安排 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沟通合作,创新工作方式,多措并举促进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适时总结典型经验及案例并进行推广。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切实做好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 请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会同当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将本通知告知辖区内相关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  文化和旅游部 2022年7月21日
08
2022/07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6月27日消息,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就金融支持绿色转型、绿色信息披露、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货币政策等问题接受了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记者专访。易纲在专访中明确表示,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以支持经济复苏,同时也要用好支持中小企业和绿色转型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谈货币政策:   继续从总量上发力   对于当前货币政策的取向以及将在支持全国经济复苏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易纲表示,今年以来,受疫情和外部冲击等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以支持经济复苏。同时,也要用好支持中小企业和绿色转型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易纲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是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实现就业最大化目标。   就利率而言,易纲认为,过去10年,中国的市场利率水平稳中有降。自然利率水平主要由资本边际产出率和人口长期发展趋势所决定。中国利率形成机制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目前定期存款利率为1%-2%,银行贷款利率为4%-5%,同时债券和股票市场较为有效地运行。考虑到通胀水平,可以看出实际利率水平是相当低的,金融市场得以有效配置资源。   在通胀方面,易纲表示,中国的通胀前景较为稳定,CPI同比增长2.1%,PPI同比增长6.4%。“保持物价稳定和就业最大化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他说。   谈绿色转型:   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促进   在绿色转型方面,易纲认为,央行可以在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和积极作用,对此国际社会已有共识。就货币政策而言,央行首要和最重要的职责是维护价格稳定。不过,一些央行仍有政策空间,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促进绿色转型。    “为促进绿色转型,人民银行做了很多工作。”易纲介绍,人民银行于2018年将优质绿色债券和贷款纳入中期借贷便利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并在去年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个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均为1.75%,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低成本融资。   此外,截至今年5月末,人民银行通过两个工具向相关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资金2100多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超6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中国年碳排放量的0.6%;去年5月,人民银行修订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金融机构发放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业务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以鼓励金融机构为绿色转型提供支持。   “截至今年3月,中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超过18万亿元,增长迅速。中国境内绿色债券余额约1.3万亿元,在全球位居前列。”易纲称。   谈绿色信息披露:   是促进绿色转型的关键   “信息披露十分重要,是促进绿色转型的关键。”易纲认为,为公平高效地实施绿色货币政策工具,在实践中需注意防范“洗绿”、低成本资金套利、绿色项目造假等各类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在设计和实施支持绿色转型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全过程中,均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监管严格到位。   易纲举例称,碳减排支持工具要求金融机构按季度公开披露其发放的碳减排贷款金额、利率、支持项目数,以及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人民银行将会同其他部门和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披露信息进行核实,公众知悉并对此进行监督也十分重要。   “为推动管理气候风险,人民银行去年开展了首次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从测试情况看,碳排放信息披露不充分仍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易纲表示,为促进气候信息披露,人民银行去年发布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对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频次、应披露的定性及定量信息等方面提出要求,并已指导200余家金融机构试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包括环境风险的识别、评估、管理、控制流程。经第三方专业机构核实验证的发放碳减排贷款的情况及其带动的碳减排规模等信息,未来将适时推广到全国。   谈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继续通过多双边平台推动   易纲表示,在国际领域,人民银行与各方一道,积极引导市场资金支持气候变化应对。一是联席牵头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二是与欧方推进绿色金融分类标准趋同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是以绿色金融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此外,易纲表示,人民银行还同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等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推动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标准。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通过多双边平台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更好地服务我国自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