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以来,短短3个月内,有数十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发布IPO辅导公告,如果加上此前发布IPO辅导公告的挂牌企业,总数不下180家。
除了大家关心的财务问题、股东问题和A股排队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呢?
1、主要经营一种业务
《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要求拟上市企业主要经营一种业务,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仅仅要求拟挂牌企业业务明确且具有持续经营能力。这样一来,某些符合新三板业务资质要求的挂牌要求并不见得会符合创业板业务资质要求。例如某拟IPO的新三板挂牌企业经营A、B、C三种,且三种业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40%、40%和20%,这种情况在新三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冲刺创业板,那就麻烦了:很明显,这不是主要经营一种业务。
有人会说,既然创业板有这要求,那我冲刺中小板或者主板啊。虽然中小板和主板的上市要求没有明确提出主要经营一种业务,但是目前很多拟IPO的新三板企业的体量恐怕是难以达到主板和中小板的潜在要求。50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以上市当年统计的最近两年累计净利润的均值是拟IPO企业最近两年(2014、2015)累计净利润的1.29倍,而且成功上市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最近两年累计净利润呈上市趋势,这还只是创业板,主板和中小板的实际上市门槛更高,所以你别看自己财务要求好像达标了,实际上没那么简单。
2、最近两年无重大变更
除了主营业务要求,管理办法还要求拟上市企业最近两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而如果是冲刺中小板或主板,要求的则是最近三年没有以上变化。
3、股份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
管理办法还要求行人的股权清晰,控股股东和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所持发行人的股份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在中小板或主板上市同样有这样的要求。
虽然发布IPO辅导的企业基本上暂时没有什么重大权属纠纷,但是不排除未来潜在的权属纠纷。此话怎讲?新三板企业股权质押次数呈爆炸式增长,这其中不乏很多拟IPO企业。根据掘金三板研究中心的数据,截止2016年6月13日,183家拟IPO企业中,参与股权质押的就有32家,一旦公司经营出现问题,公司无力偿还贷款,股权纠纷将很有可能发生,关于这一点,拟IPO企业还是应该留意,以免出现意外。
4、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
管理办法还要求拟上市企业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依法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独立董事、董事会秘书、审计委员会制度,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虽然新三板挂牌企业在挂牌前经过了股改,但是目前独立董事制度、董秘制度和审计委员会等制度依然有待健全。这个当然不是说花钱聘请个独立董事或者全职董秘这么个简单事,要形成一种规范的运作机制,光凭突击恐怕不够。好在即将到来的分层有望改变新三板挂牌企业无专职董秘的历史。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注意,譬如拟IPO企业的经营业绩不能对税收优惠有重大依赖、不能对单一客户有重大依赖,近三年内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等等。
当然,必须说明的是,我们做这些提醒并不是像某些市场人士那样劝三板企业不要再提IPO的事,A股排队企业确实众多,冲刺IPO也会带来很高的机会成本,然而这不应也不能是企业放弃IPO的主要原因。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应该是国家倡导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而且各个层次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譬如转板,美国的OTCBB不也有企业转向纳斯达克和纽交所吗?再者,如果没有挂牌企业IPO成功,何以激励众多的新三板企业。
在现阶段,新三板的融资和流动性功能确实有待提高,投资人通过二级市场退出的概率不大,兼并收购和IPO上市确实是一条现实途径,有部分企业冲刺IPO并不是坏事,有好企业走,也会有好企业来,最重要的是上层能够想办法留住好企业。不然,纵然排队难熬,也会有一堆企业选择排队,反正自己不去排,别的企业照样会排队。
在三板整体流动性缺失的背景下,企业融资也遇到了一定阻力,因此IPO便成为企业快速融资的最佳选择。由于新三板挂牌与A股上市标准存在不少差异,因此新三板企业如想顺利 IPO,尚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只有练好内功,规范企业经营及平时操作流程,才能保证企业上市进程的顺利进行,在获得资金的同时给予投资者稳定回报。
新闻中心

30
2016/09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国家既定的战略决策,近期随着新三板利好频出,我们梳理了近年来有关新三板政策的来龙去脉,简要如下:
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国发〔2013〕49号)后,中央、国务院层面陆续出台的数个文件中,要求充分发挥新三板的融资等作用,批准境内符合条件的股份公司均可以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
2014年5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完善新三板市场,建立小额、便捷、灵活、多元的投融资机。
2016年6月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新三板向创业板转板试点。
2016年6月份,中国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27日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分层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分层管理办法》),自6月27日起正式对挂牌公司实施分层管理。
自去年9月创下历史低点后,新三板做市指数一直低位震荡。今年6月分层制度出台之后,由于后续制度未即刻落地,指数持续下跌。但近期,国务院、银监会和股转公司先后出台政策,进一步推动新三板市场发展。今年9月以来,新三板做市指数持续阳线且成交放量。
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主板、创业板和地方性股权交易场所功能,完善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交易机制。
9月14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中国银行业协会第七届会员大会二次会议上表示,要允许有条件的银行设立子公司从事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同日,股转公司发布《私募机构全国股转系统做市业务试点专业评审方案》。
9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改善新三板流动性。
9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新三板交易机制,改善市场流动性。同日,股转系统在北上广三地分别召开了座谈会,围绕分层后的差异化制度和交易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听取企业和机构专业人士的建议。此次座谈会获悉股转系统相关负责人透露了目前优化交易进度,他表示大宗交易平台的初稿已经形成。‘有望年底前落地,市场对大宗交易制度的出台也期盼已久,现在终于要尘埃落地了!这是自私募做市放开后,在竞价交易、降低投资者门槛前的一项重要利好政策。
9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强化新三板融资、并购、交易等功能,规范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加强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机联系;
9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等上市挂牌。
但,至今证监会仍未全面对新三板市场发展做出部署,仅有2014年12月份发布的《关于证券经营机构参与全国股转系统相关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主要涉及扩大推荐队伍和扩大做市商队伍。
近日(国庆期间),《证券日报》记者独家获悉,证监会层面全面支持新三板市场发展的文件即将公布,该份文件包括分层等制度安排。这将是证监会层面首次发文对新三板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此次即将发布的文件将是新三板揭牌以来的重磅利好。
据天星资本研究所副所长王晨在9月28日举行的“天星资本新三板二级市场交流会”上表示,流动性问题是困扰新三板最大的问题,流动性改善有助于打消投资人顾虑,允许私募机构参与做市是改善流动性的第一步。他认为,接下来还会有大宗交易制度逐步推出以及针对创新层的交易制度的变革等。此外,银行允许投资新三板意味着“国家队”即将入场。近期,新三板的利好政策频出,意味着市场已经触底回暖,一波行情即将到来,新三板投资迎来最佳契机。
从估值来看,大多数新三板挂牌企业具备极大的溢价空间。根wind资讯平台大数据,截至10月8日,中小板市盈率52.61倍,创业板市盈率68.89倍,而新三板企业整体市盈率为27倍,新三板创新层公司市盈率为23倍。新三板的挂牌企业大部分是创新型中小企业,这类企业成长性更好,估值水平应该更高。但目前新三板企业估值水平不及中小板、创业板的一半,是一个价值洼地,它的估值漏洞迟早会被修复。

26
2016/08
有史以来第一次,机器人成为了年度《总统经济报告》(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的关注对象。这份沉甸甸的435页报告来自总统和他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于2016年2月向国会发布。这显示出了机器人在世界经济政策中日益重要的地位。总体来说,这份报告发现,尽管机器人带来失业风险的焦虑情绪无法免除,但是机器人能显著提升生产力和劳动力增长,占到10%的GDP增长和16%的劳动生产力增长。
So claims that America’s economy is in decline or that we haven’t made progress are simply not true. What is true—and the reason that a lot of Americans feel anxious—is that the economy has been changing in profound ways, starting long before the Great Recession. Today, technology doesn’t just replace jobs on the assembly line, but rather affects any job where work can be automated. Companies in a global economy face tougher competition from abroad, and they can locate anywhere. As a result, workers have less leverage for a raise. And more and more wealth and income is concentrated at the very top.(“…所以,说美国经济正在走下坡路,或者说我们还没有做出成效,都不是真实情况。真实情况——以及众多美国人感到焦虑的原因——是经济正在以深远的方式变革,这种变革在大衰退(GreatRecession,译者注: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来自维基百科)之前很久就开始了。今天,科技不只是在取代组装流水线上的工作,而是在影响任何可以被自动化的工作。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们面临着来自国外的更严峻的竞争,来自于任何一个角落的竞争。所以,劳动者们更难要求涨薪。于是更加多的财富和收入集中在了金字塔最顶端的那些人手中。”——奥巴马总统,《2016年总统经济报告》)
总体来说,这是一份非常初步并且聚焦于科技的经济报告,呼吁开放网络、开放创新、开放移民。Immigrants accounted for about one-quarter of U.S.-based Nobel Prize recipients between 1990 and 2000.(“移民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中占据了四分之一的数量”)…“These authors also report that 24 percent of all patents originating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re authored by non-citizens.”(“源于美国的所有专利中,有24%的专利来自非美国公民”。)
虽然报告将初创企业捧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但是它也指出,随着过去40年间风险投资率的下降和新公司数量的减少,这一点正在不断下降。讨论完创业和创新的衡量指标后,报告继续深入分析了两类将会塑造未来的技术——机器人和互联网交流。
报告中有一个章节对这两类新技术的影响做了深度评估,也考虑到了与之相关的挑战。虽然这两类技术很显然都有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无可匹敌的影响力,机器人仍然被主要当做一个劳动力的问题。
More specifically, in the area of robotics, this section explores concerns that increased automation in the workplace threatens to displace elements of the conventional labor force. It is important to keep in mind that, while growing quickly, robotics are not poised to affect every area of the economy or replace human labor. Nonetheless, robotics still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highly consequential for firms and, more broadly, for productivity.(“更具体地说,在机器人领域,有一种顾虑是工作环境中日益增多的自动化有替代传统劳动力的威胁,本节探索了这一问题。虽然增长迅速,但是机器人并没有展现出影响每一个经济领域或是替代人类劳动力的势头,将这一点铭记在心十分重要。无论如何,机器人仍然可能对于企业来说有重大的意义,并且,更宽泛地说,对于生产力来说有重大意义。”——第236页)
机器人对于美国经济来说和蒸汽机的问世一样重要。
在1993年到2007年之间,机器人为整个国家的年度GDP增长贡献了0.37%,相当于这段时期GDP增长的十分之一(来自Graetz和Michaels在2015年的研究)。这个研究也估计,机器人对于劳动生产力的增长贡献了0.36%,大概占到了这段时期劳动力增长的16%。这种效应与蒸汽机出现时对于劳动生产力的影响是同一个级数。
2004年~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年度供应量估计
自那时起,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的数据,机器人的数量就在翻倍增长。由于在非传统行业中不断增长的机器人销量难以计算,这份估算是相当保守的。
在一段相对平稳的时期之后,过去5年间,机器人类别的专利数量翻了一倍。目前,几乎没有机器人专利被垄断的迹象,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个积极的消息,意味着健康的竞争带来了更多创新和更低的成本。更低的成本将会让更多下游企业能获得机器人,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增长。谨慎地看待这个现象的话,知识产权可能会成为顾虑的来源。
对于劳动力问题,这份报告提供了出色的领域内最新研究汇总,基本上是积极的研究结果。然而,许多引用到的研究没有区分开机器人、自动化、计算机化(computerization)三个概念。由于历史上制造业工作的减少曾让25岁到54岁的男性就业率严重下降,社会上对于失业的恐惧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对计算机化、自动化、以及机器人的混淆会让数字变得偏颇或是不准确,低估了工作的易受影响程度。
自动化后可能的时薪中位数概率分布
从历史来看,随着一波一波的技术创新取代人类工作者,生产力提高了、财富增加了、并且出现了更多的职业。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机器人正在提高生产力,所以探讨的问题主要是在何处会发生财富的增加和职业的增多。
机器人将会辅助人类劳动者,抑或是替代人类劳动者?如果是后者的话,人类劳动者们会有足够的议价能力来分享生产力提高带来的益处吗?
One of the few studies in this area finds that higher levels of robot density within an industry lead to higher wages in that industry (Graetz and Michaels 2015), suggesting that robots are complements to labor. The higher wages, however, might be due in part to robots’ replacing lower-skill workers in that industry, thus biasing wage estimates upwards.(“这个领域中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有一份研究发现,一个行业中机器人密度(density)的提高会带来行业内工资的提高,这表明机器人对于人类劳动者来说是辅助力量。然而,更高的工资,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机器人代替了这个行业中技能较为低端的劳动者,这使得对于工资增长的估计有所偏颇。”——第242页)
之前发生的自动化浪潮展示了一种创造附加工作的模式:全新的、支持和维护新技术的工作渐渐浮现。从马匹到车辆的过渡见证了马夫、蹄铁匠等旧职业的衰落,以及加油站服务员、汽车技工等新职业的兴起。Keynes在1930年提出了“技术性失业(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一词用来描述这段充满变化的时间——整个社会挣扎着将劳动力转移到新创造的位置上。
如果自动化会重新分配职业,那么在哪些工作会消失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共识。Autor和Dorn认为是中等技能水平的职业,比如图书管理员和装配线工人。他们也相信,劳动力市场已经变得越来越两极分化,两端都离中等技能水平的职业越来越远,而高等技能水平的工作是较为不可能被自动化的,因为它们需要问题解决的能力、直觉、以及创造力。然而,这种观点受到了AI的威胁——这又是在混淆机器人与AI、自动化、以及计算机化之间的区别。
Frey and Osborne (2013) argue that big data and machine learning will make it possible to automate many tasks that were difficult to automate in the past.(“Frey和Osborne认为,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将会使许多过去难以自动化的工作变得可能被自动化。”——第243页)
也许看待首要问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你可以搜寻研究论文来支持各种各样关于工作的未来、机器人的未来、以及自动化的未来的观点。
这份白宫报告描述了一些新的、草拟中的未来政策,包括商业税改革,加大对制造业、机器人、科研开发的扶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技能再培训举措,以及对创业的继续扶持。
The Administration’s latest Strategy for American Innovation, released in October 2015, details three key areas of investment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pursue to ensur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retains its innovative edge in the decades to come by: 1) continuing to invest in Federal R&D and other building blocks for future private sect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2) advancing Federal efforts in national priority areas like preci¬sion medicine an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3) improving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capacities for innovation.(“2015年10月发布的最新国家创新战略(StrategyforAmericanInnovation)中,详细描述了三个关键的投资领域,对这三个领域进行投资被认为是政府能确保美国仍然在未来数十年间保持创新优势的重点:1)继续投资于联邦政府的研发以及其它用于私人部门(privatesector,译者注:与“公共部门”的对应称呼,是指个人、家庭和私人所拥有的企事业单位,来自百度百科)进行科技突破的基础模块;2)加强联邦政府在精准医疗、和先进制造业等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中的努力;3)提升联邦政府的创新能力。”——第254页)
总统的经济报告预想了未来几十年里的情景:美国的制造业凭借机器人得以复兴,而机器人技术也开始向服务业和商业转移,以此解决农业和人口老龄化等方面的问题,支持美国社会继续发展。虽然会很有压力,但也会有很多收获,包括保持创新和经济增长。

27
2016/06
据新华网实录,李克强今日上午会见出席第十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时对近来市场关注的问题表达了以下观点:
一、中国不会允许资本市场出现井喷式和断崖式变化
李克强提出,在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过程当中,要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性风险,防止金融市场风险交叉感染,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向来推进。像中国经济一样,中国的资本市场在某些领域发生短期波动,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要防止出现“井喷式”或“断崖式”的变化。与此同时,也要按照市场规则、国际惯例,包括对个别的违约行为依法进行处理,来保持资本市场逐步地发展起来、发达起来,对中国经济起到更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国会尽自己的努力来维护自身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稳定,还会通过金融改革来发展资本市场,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总体上来说还不够发达,一些市场还不够成熟,资本市场在中国整个金融体系当中、直接融资在全社会融资当中,占的比重都很小。比如,企业的直接融资只占15%,所以有必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二、海外关注的中国市场准入问题——为外资的进入进一步地放宽准入条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对于海外关注的中国市场准入问题,李克强表态称中国要着力做的是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这需要外国企业的参与。因为中国的改革是和开放并生的,而且在很多方面开放在倒逼着中国的改革。外国企业的参与会带来新的技术、管理经验,对中国企业和产业升级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体制机制当中的一些弊端,往往外国企业和中国企业一样,看得很准,这样可以使中国政府为更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公平竞争,改革中国的体制和机制。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转型过程当中,新经济在发展,服务业在成长,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推进,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需要外资的进入,中国也会为外资的进入进一步地放宽准入条件,来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投资市场,也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
三、中国推动改革转型面临巨大挑战
对于“您认为现在中国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或者说是困难是什么?”这一提问,李克强回答称:
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应该说用一句话很难描述,但起码有双重挑战是摆在面前的。一个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使深入融合世界经济的中国经济遇到不确定、不稳定的外部环境。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中国长期积累的矛盾和传统的、粗放的发展方式,与机制性的障碍纠结在一起,使中国推动改革转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这两个方面相比较而言,中国还是立足于找中国自己的矛盾,而不把中国的问题都归咎于世界经济的复苏乏力。
四、稳增长,实际是为了保就业
谈及改革,李克强称:
中国政府这几年来一直在努力推进改革,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调整结构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着力为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同时又通过结构性改革来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践证明,中国推动结构性改革不依靠“大水漫灌”的强刺激,而是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和大规模减税等措施,发挥人的创造力和市场的潜力。实质上它既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有了优化,也支撑了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中国说要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包括简政放权,放松对企业乃至于市场的不合理管制。特别是对企业登记制度,以及审批制度等进行改革,使得中国这两年来每天新增的市场主体达到4万多户,有力地支撑了就业。这两年中国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到1300万以上,应该说简政放权和建立有利于公平竞争监管环境的改革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说稳增长,实际上是为了保就业。
五、中国清理过剩产能——不能放弃重工业
谈及中国清理过剩产能的问题,李克强说:
重工业是传统工业,但是中国也不能放弃重工业。中国现在去产能要去的是过剩的重工业产能,是落后的重工业产能。而这种过剩的重工业产能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增长低迷造成的,需要各国共同来应对。
中国在某些行业确实有过剩产能,这几年来中国一直在消化这些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中国重工业的过剩产能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是受到国内需求影响产生的过剩,并不是大量的出口。中国去年乃至今年1-5月份出口是下降的。
中国现在正在着力推进消化钢铁、煤炭产业的过剩产能,未来几年要消化1到1.5亿吨钢和8亿吨煤,涉及到近200万人的就业。但是因为中国的新经济、新业态支撑就业的能力超出预期,所以中国有能力来消化这些过剩产能,又能使工人转岗而不下岗。中央政府已经拿出1000亿元的资金,同时也要求地方政府有相应的配套资金,一起来使富余员工的安置能够得到比较妥善的安排。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还是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
六、中国债务问题——正采取多种措施逐步降低企业杠杆率
谈及中国债务问题和杠杆问题,李克强表示:
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偏高是长期形成的,所以储蓄在中国GDP当中占到一半左右,这也就使得中国企业的杠杆率比较高。中国现在正在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推进市场化的债务重组、破产兼并等方式,来逐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我这里想向大家说的是,1-5月份中国企业的利润增长了6.4%,它表明中国降低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提升它的效益是有基础和空间。
七、《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不可分割
针对《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称:
首先,《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中国要推动中国制造升级,必须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要使中国制造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必须依靠互联网,依靠云计算,依靠大数据,这样才能使中国200多项产量占世界第一的工业产品能够跃上新的水平。
第二,制造业要升级,需要依托“互联网+”,就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集众智、汇众力”,可以把各方面的智慧汇集起来去解决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制造业的升级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走定制化、个性化的路,因为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人群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需要通过互联网迅速捕捉客户需求,按照客户需求来提供制造的产品。而且在这过程当中还要互动,这样制造业才有更为广阔的市场,产品和服务才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是一个市场需求迅速变化的时代,也是每个人的潜能都有可能通过互联网得到挖掘的时代,是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更是巨大的机遇。
注:本文意在行业交流,内容参考了华尔街见闻,如有侵权疑问请回复后台进行修改或删除。

25
2016/06
一、市场反应
上周英国公投结果为脱欧派胜利,本周全球市场反应如下:
· 汇率
英镑/美元周一亚市盘初延续上周五跌势,现跌2%。
· 亚洲股市
日经225指数开盘后涨幅逾1.33%。
日经225指数期货继周五大跌触发熔断后,今日开盘后跌幅逾1%。
· 美国股市
与退欧公投之前最高下跌900点相比,今日,道指期货最高下滑100点。
· 美元指数
美元作为避险资产遭投资者疯抢,周一开盘后美元指数又是一波拉升,目前已较公投前上涨3%。
· 黄金
市场避险情绪继续高涨,黄金涨幅逾1%。
二、英国未来走向
英国脱欧后还需进入退欧程序,有以下4种可能性:
1、英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如3-6个月)就进入退欧程序。
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比较小。如果英国立即开启退欧程序,那么在欧洲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概率也比较低。因为进入到退欧程序将导致英国会面临大量的资本外撤,而这种资本外撤一定会对英国经济产生巨大冲击,这会对有退欧倾向的国家产生警示。在这种情况下,英镑肯定会下跌。但是对于欧元来讲,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这就意味着欧洲的金融中心可能会从伦敦搬到法兰克福、巴黎、卢森堡,甚至是瑞士。因此,如果英国在较短时间内开启退欧程度,那么对于英镑而言,将是长期的一蹶不振。但是对于欧元和瑞郎而言,可能是先跌后涨的格局。
2、英国短时间内进入二次公投且不退欧,或国会明确表示对公投结果不认可。
这种情况发生概率也比较小。而如果这种情况出现,整个市场的不确定性将消除。而且,经过这件事情以后,其他国家都会重新考虑是否还要进行退欧公投。这样的话,整个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将加快,欧元和英镑都会反弹。
3、英国悬而不决,但是在德法的努力下,加快处理欧洲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欧洲一体化进程可能加速。
从货币的角度来讲,欧元可能出现先跌后涨的格局。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较大。
4、英国悬而不决,导致欧洲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发生,欧洲大陆分崩离析。
在这种情况下,瑞郎值得关注。一旦欧洲大陆分崩离析,欧洲可能会回到100多年之前有很多小国的状态。但是毕竟欧洲大陆需要一个金融中心。而从一个大欧洲分拆为许多小国的背景下,战争的风险明显上升。因为欧盟的建立就是为了避免打仗,如果欧盟分崩离析,瑞郎将是避风港。但是中长期来看,也可能会利好英国,因为德法的地位将下降,金融机构可能选择不搬出英国。
最大的概率是英国可能会拖延时间,但是在德法的努力下,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这种情况下,货币的走势可能是:英镑下跌,欧元先跌后涨。
唯一会导致欧元下跌的可能性就是英国拖很久,同时引发欧洲大陆的分崩离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长期利空欧元,否则的话长期来看对于欧元并不会产生利空的冲击。
三、短期内需要密切关注的风险点
1、全球资本市场的发酵情况,及各国对本次事件的态度及反应;
2、全球各国的经济基本面是否会因流动性收紧而导致信用风险事件发生,从而产生全球金融巨震;
3、全球央行的反映,会否进行联合救助。退欧结果公布前后,欧元区、英国、瑞士、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央行已明确表示必要时提供流动性以平抑金融市场波动;
4、中国央行对于汇率是否会干预以及对可能发生的流动性下降是否进行有效对冲。
四、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退欧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中短期内将围绕汇率途径展开。
1、短期内汇率变化引发资本外流
美元升值导致的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将加剧中国的资本外流,造成中国国内的流动性边际收紧,如果央行没有及时补充流动性,可能对敏感的资本市场造成持续性的打击。
2、中期内汇率变化将改变贸易结构,并总体上将伤及出口
一方面人民币兑欧元和英镑的升值对中国的出口的不利;另一方面,人民币兑美元的贬值有利于中国的出口。由于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美国第二,因此汇率的变化总体上将对中国的净出口造成伤害,同时促进中国的出口向美国倾斜。更有甚者,欧洲经济的下滑,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性风险,将进一步减少对中国的出口商品的需求。而这一切正发生在中国经济艰难筑底的过程中,叠加中国自身结构性问题,将给国内下滑的经济增速带来进一步压力。
3、长期来看,英国退欧事件以及欧盟的分裂将给中国带来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欧盟近年给中国不断设置贸易障碍,欧盟的瓦解将使中国在国际贸易和政治舞台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贸易条件。伴随着目前全球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升温,退欧事件有可能增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概率,并将美国对外政策的焦点转回中东,减少在亚洲对中国的围堵。所有这一切可能性的事件将为中国赢得又一次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让我们在国际地位提升的同时可以专注于自身经济的转型升级。
当前,汇率波动和资本外流无疑会给中国央行带来挑战。
一方面,在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压力骤然升高之时,如果央行寄希望于一次性贬值到位以维持经济稳定的教科书式操作,则必然引起汇率超调,和金融市场动荡。因为市场对短期均衡汇率没有也不可能有清晰的定价,大幅的贬值必然引起恐慌。
但另一方面,如果央行保持汇率稳定或只允许小幅贬值,在市场对后期贬值预期升温的背景下,资本将加速外逃。而此时如果央行不及时补充市场流动性,也将造成金融市场动荡。虽然我国实行资本管制,也拥有巨大的外汇储备,但虚假贸易、地下钱庄等资本外流的渠道,很难完全关闭。
同时近一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已明显下滑,再大的外汇储备也无法满足恐慌性的换汇需求。因此,央行理想的应对,一是在密切关注汇率和流动性走向的同时,通过各种宣传口径稳定汇率预期;二是逐步贬值以减缓汇率和资本外流的压力;三是灵活机动地为国内市场及时补充流动性,以避免股票债券等各类资产价格的动荡。
注:本文意在行业交流,内容参考了华尔街见闻和经济观察网,如有侵权疑问请回复后台进行修改或删除。